2021年以来,随着苹果、TCL、华为等科技大厂纷纷在大屏旗舰产品中加码Mini LED显示技术,标志着这一显示技术方案在大屏领域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新一代大屏显示技术的主流。如今,大屏优先选用Mini LED几乎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共识。显示器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在最新的Mini LED技术出货报告中指出:采用Mini LED技术的显示面板到2026年出货将超过4000万台。
Mini LED显示技术的脱颖而出,与其自身超高对比度、超高亮度、精准控光、超长寿命、超大尺寸等优势密切相关。Mini LED显示技术的强势崛起对于中国厂商来说是重要机遇,TCL等面板厂商很早就开始布局Mini LED领域,尤其是TCL,在该领域已经拥有国际领先优势,为中国智造革新显示行业、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底气。
Mini LED技术强势崛起
头部厂商纷纷布局
近年来Mini LED显示技术强势崛起,成为许多消费电子巨头升级换代的首选,在大屏领域逐渐被视作可以与OLED直接竞争的技术方案。
2021年4月,在旗舰产品上一直选用OLED显示屏的苹果公司,在其新一代iPad Pro上采用了Mini LED显示屏。更加鲜艳的画质和更清晰的细节令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爱上了这一技术。随后华为、三星、索尼等消费电子大厂纷纷跟进,在各自的大屏旗舰产品上使用了Mini LED屏。2021年7月,华为在其旗舰电视产品鸿蒙旗舰电视 V75 Super上搭载 Mini LED 技术,三星在其电竞显示器旗舰产品Odyssey Neo G9上也升级使用了Mini LED显示技术;2022年,索尼在其最顶端的新旗舰Z9K和次旗舰X95K电视机上均采用Mini LED技术。
华为、三星、索尼等大厂的示范效应使得搭载 Mini LED显示技术成为高端大屏消费电子产品的标配。随着Mini LED显示技术在高端大屏领域的大量商业化应用,2021年也被称为Mini LED商业化应用元年。
为什么在商业化层面Mini LED最终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成为与OLED直接竞争的有力对手呢?
Mini LED作为LCD技术的升级和延续,继承了前代产品寿命长、稳定性高、应用范围广的优点,克服了前代产品对比度不足、产品外观厚等缺点。相比于前代技术,Mini LED在画质上有了指数级的提升。同时,与OLED显示技术相比,性能方面Mini LED技术并不逊色。由于采用了单位更小的二极管光源,Mini LED能够带来更高对比度、更高亮度,以及更高色域,并且还不会出现OLED屏幕长时间使用导致的残影、烧屏问题。
Mini LED技术用在液晶电视上,能进步一提升液晶电视的画质,也让处在画质瓶颈的液晶电视能更上一层楼;应用在量子点电视上,可以让量子点电视色彩更加出色,有了与OLED正面竞争的资本。尤其是TCL推出的QD-Mini LED技术,基于LCD技术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同时还吸收了OLED技术的优势,性能尤为出色。
成本方面,Mini LED技术具有成本低、应用广的特点。与OLED相比,Mini LED 背光显示器的产品成本竞争力具备 15% 的成本竞争优势。而且Mini LED采用无机纳米晶体量子点材料,6万小时10年不褪色,OLED只能3万小时左右,长久观看容易褪色;Mini LED沿用LCD的超大尺寸和超高分辨率优势,可覆盖55-100吋甚至更大,而OLED很难超83吋,也很难量产。
据统计机构Trend Force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Mini LED电视整体出货量达到了210万台,预计2022年这一数字将会翻倍,整体Mini LED电视出货量会达到450万台。出货量增长速度超过OLED电视。大屏电视使用Mini LED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显示技术革新
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格局
显示技术的每一次革新,既是消费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往往也是全球显示技术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对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是一场豪赌,一旦行差踏错,原本的领先优势将瞬间消融。在第二代显示技术发展初期,押注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松下等日本厂商,与押注LCD显示技术的三星、LG等韩国厂商的不同命运就是最好例证。当市场最终选择LC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主流时,全球面板技术和生产的高地也随之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
如今显示技术再一次走到了升级换代的十字路口,LCD时代的赢家——韩国面板厂商坚定站队OLED技术,三星、LG等厂商甚至接连砍掉LCD产线,全力聚焦于OLED。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近年来OLED在受众群体庞大的智能手机领域几乎全面替代了LCD,在高端大屏显示市场中也抢走了部分LCD的市场。但是由于OLED 技术广受诟病的高成本和低寿命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它在大屏设备上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因此在与Mini LED技术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在亮度、色域、性价比和产品寿命方面,Mini LED技术都要优于OLED。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大厂开始采用Mini LED技术作为大尺寸屏幕优先选择。这一结果也意味着站队Mini LED技术的中国厂商,在新一代显示技术上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LCD时代,显示技术的技术标准和核心专利长期被韩国企业所掌控,包括被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发展方向的OLED技术,基本上被三星、LG等韩国厂商所主导。研究机构预计中国在OLED技术和产能方面与韩国有3-5年的差距。
显示技术如果顺着三星、LG等韩国厂商主导的方向发展,中国则会继续陷入由别人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如果走Mini LED技术的路线,中国厂商则有机会实现对韩国的超越。
在LCD时代,中国厂商为了打破日韩企业在面板技术和产能上的垄断,以TCL、京东方为代表中国企业,通过大量投入和不懈努力,终于在技术和产能上实现了对日韩的追赶,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LCD产能最大的国家,LCD的绝大部分产能都在中国。Mini LED技术作为LCD技术的延续和升级,如果能够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主流,那么中国企业就更容易在已有的技术和产能基础上实现显示技术的升级换代,从而实现对日韩厂商的赶超。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布局OLED等新技术路线提供战略空间。
目前,中国厂商在 Mini LED 领域有着不输于韩系厂商的引领性地位,且成本优势明显。Mini LED当前的技术标准《Mini LED商用显示屏通用技术规范》,是少数由中国面板行业头部企业牵头制定的通用标准。而且,中国企业TCL在Mini LED技术路线的研发上最早,实现Mini LED 电视机的量产也最早。2021年,TCL的Mini LED 电视机全球销量占有率已超过九成,在Mini LED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显示器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的最新报告预测,在苹果推动下,Mini LED技术面板出货量预计在2026年会增长并且超过4000万片。其中大部分的出货预计会被用于笔记本电脑和电视终端的生产。在大屏领域,Mini LED技术成为主流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智”造超车
TCL一家独大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电子领域都处于“缺芯少屏”的尴尬处境,这也让中国对于面板行业的发展格外重视。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型显示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发展。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面板行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为了摆脱面板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被动局面,中国企业多年来持续努力。2009 年,京东方投建了北京第 8.5 代 TFT-LCD 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同年,TCL 也杀入了面板行业,成立华星光电,在十年时间里先后投建了7条产线。通过持续投入,京东方、TCL等企业在液晶面板生产领域逐渐走到了行业前排位置。
2016年,TCL率先开始对Mini LED进行全产业链布局;2018年发布全球首台Mini LED背光电视;2019年,成为首家实现Mini LED电视量产的企业。截至2021年,TCL的Mini LED电视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90%之多,成为了行业绝对的领先者。
由于入局最早并且全力投入,TCL在Mini LED技术上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到目前为止,TCL已经掌握了Mini LED的核心领先技术,涵盖12个技术领域,拥有48项核心技术控制点、470项专利,同时还坐拥9大行业领军人物,一条Mini LED实验线和4大Mini LED背光显示实验室,并且拥有上下游众多战略合作伙伴。
TCL独立自主研发的QD-Mini LED技术,不仅是对LCD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吸收了OLED的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超高对比度、超高亮度,超高色域、超长寿命、超大尺寸超高分辨率等优势。在大屏应用领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对OLED技术的超越。目前TCL的QD-Mini LED已经进入第四代的生产上市阶段。
2022年TCL在Mini LED电视领域持续发力,继年初发布代表国内电视至高画质水准的QD-Mini LED高端旗舰电视X11之后,4月份又发布了高端电视新品——专为注重音画品质用户打造的C12E系列。与X11一样,C12E采用代表业内画质巅峰的QD-Mini LED背光技术,实现全程4K 120Hz,峰值亮度更是达到1000nit,画质方面碾压同价位竞品。
凭借着在液晶面板领域多年的积累和Mini LED商业化应用强势崛起的契机,中国厂商终于获得了在全球面板产业的舞台上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资格。中国“智”造或有机会在本轮显示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对产业链的全面渗透与赶超,结束中国电子信息工业“少屏”的时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